1.紅細胞計數(
R BC)[正常值]男:4.5—5.5×1012/L,女:3.5—5.4×1012/L。增加如先天性心臟病,慢性肺臟疾病,脫水;減少:各種貧血,白血病,急慢性失血。
2.白細胞計數( W BC)[正常值]成人:4—10×109/L,兒童:5—12×109/L,新生兒:15—20×109/L。增加:新生兒、妊娠末期、分娩期、經期等。減少:病毒感染、極度嚴重感染、腫瘤化療、粒細胞缺乏癥等。
3.血紅蛋白( H GB)[正常值]男:120—180g/L,女:110—160g/L,新生兒:170—200g/L。增加:生理性:高原居住者病理性:真性紅細胞增多癥、代償性紅細胞增多癥。減少:各種貧血、白血病、急慢性失血。
4.織網紅細胞計數( R ET)成人:0.005—0.015,新生兒:0.02—0.06。增加:骨髓造血功能旺盛,貧血尤為顯著。減少:再障。
5.紅細胞分布寬度( R DW)正常值11.5%—15.5%,增大多見缺鐵性貧血等。
6.紅細胞平均體積( M CV)男:80.0—94.0,女:81.0—99.0。增大:急性溶血性貧血,巨幼細胞性貧血;減?。簢乐厝辫F性貧血,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,地中海貧血。
7.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( M CHC)320—360g/l。大于正常:巨幼細胞性貧血,溶血性貧血,再障。小于正常:缺鐵性貧血,鐵粒幼細胞性貧血,地中海貧血。
8.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( M CH)27—31pg。大于正常:溶血性貧血,再障,小于正常:缺鐵性貧血,地中海貧血等。
9.血小板計數( P LT)100—300×109/l。增多:骨髓增生綜合征、急性溶血、急性化膿性感染,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。減少:造血功能障礙如:急性白血病,再障;血小板破壞過多,如: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。
其它:
|
GPT俗稱谷丙轉氨酶。其正常值為5一46IU/L。若高于正常值,可見于各種類型的病毒性肝炎、中毒性肝炎、脂肪肝、肝硬變、肝癌以及肝外膽道阻塞性疾病。亦可見于急性心肌炎、急性心肌梗死、腦梗塞、急性胰腺炎、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以及廣泛的肌肉損傷等。
HBsAg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。若檢驗報告為陽性,可能是乙肝患者或無癥狀病毒攜帶者,應進一步檢查肝功及乙肝病毒五項,俗稱二對半。
BuN 即尿素氮。正常值為2.9一7.2mmol/L。超過正常值則提示腎臟排泄功能發生障礙。
FBG 即空腹血糖。正常值為3.9一6.1mmol/L。若高于正常值,應復查或查餐后2小時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試驗等,以便確診有否糖尿病。
TCH 即總膽固醇,正常值為3.2--6.4mmol/L。此值升高可見于肥胖癥、糖尿病、腎病綜合癥、甲狀腺機能低下、黃色瘤、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。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肝外膽道阻塞性疾病。膽汁性肝硬變等,若低于正常值,常見于營養不良、甲狀腺機能亢進、惡性貧血、溶血性貧血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及癌癥等。
TC即甘油三酯,正常值高見于肥胖癥、糖尿病、腎腺皮質功能亢進、腎病綜合癥、原發性高脂血癥、酒精中毒以及長期攝人高脂肪、高糖、高熱量飲食等。
HOLP即高密度脂蛋白。正常值為1.0一1.8mmol/L。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。 LDLP即低密度脂蛋白,它的正常值為1.5?.1mmol/L。其主要成分為膽固醇,約占50%,該值升高容易促發動脈粥樣硬化。 AFP即甲種胎兒球蛋白,正常值不超過25NG。如連續幾次檢查都在400以上,則提示有可能為肝癌。
|
|